[醫療百科] 讓精神病患遇見希望

在八里幽靜的小山上,看得到對岸繁華的淡水小鎮,以及蜿蜒的淡水河口,有如置身世外桃源。有一群人卻在屋裏認真地學做麵包,量麵粉、算材料、打蛋、拌糖,每個步驟都不馬虎。
他們是八里療養院天使麵包工作坊的學員,一群經過治療與復健的精神病患,正在練習老師所出的模擬考題,準備參加烘焙技術士丙級執照的考試。他們去年有19個人應試,考上12個人,錄取率比一般職校生還好。
190公分高的阿德幾年前發病,中斷了學業,經過治療病情穩定,決定參加進一步的職業訓練,「以後想開麵包店,好好過生活,」他淡淡說出病後最大的心願。
英美等西方國家的精神醫療在1960年代興起了「去機構化」運動,也就是讓原本長期住在療養院的病人,在藥物控制得宜且病情穩定的情況下,重新回到他們所熟悉的社區。應運而生的日間病房、康復之家、庇護性工廠和居家照護,都是為了幫助他們重新適應社會而設計。
台灣近十餘年也跟隨這股浪潮,逐步蛻變中。早期是由民間慈善團體以貧民救濟的方式,收容了不少精神病患。後來興起許多精神療養院,長期照護這些慢性病患。一直到這幾年,有些已轉型為現代化的精神醫療機構,提供類似西方國家的復健服務,積極幫助病人回復社會功能。像八里療養院所開設的烘焙課程,就是一種職業訓練。
許多精神病患因此而受惠。
吳先生精神分裂的姊姊現年45歲,早在高中時就發病,由於父母當時都是穩定的公教人員,無法辭職照顧她,只好送去精神療養院,一住就住了二十幾年,等父母退休接回來時,姊姊已經傻傻呆呆的,吳先生形容。
曾有幾次,吳先生和哥哥去療養院看望姊姊,發現生活環境很差,而且只是讓病人做代工打發時間,他和哥哥失望極了,卻只能在心中默問:「生了病的人,生命只能這樣嗎?」

作者 : 吳若女

sam

Share
Published by
sam

Recent Posts

[新聞] 食物有益菌改善腸胃健康

腸道中存在著很多不同種類的菌,...

8 年 ago

[新聞] 第十屆中國健康服務業大會西安開幕(圖)

9月16日,參加健步行的專家及...

8 年 ago